创意界 世界华人创意先锋 · 中国创意产业最权威官方门户网站s 中 文 版     ENGLISH
  您的位置:创意界 > 设计世界 > 创意产业 > 正文      创意界声明:非法信息,发现立刻删除!一稿多投请谨慎考虑。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登录 注册 找回密码
站内搜索
资讯分类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

文化产业评论:上月,2016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上发布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该计划由总体要求、五项主要任务、十条重点举措、四项保障措施和重点项目表组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未来三年的发展绘就了清晰的蓝图。《计划》提出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2018年末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6%,为“十三五”末占比超过13.0%奠定坚实基础,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稳固。建成十余个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百余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千余个文化创意楼宇和众创空间互为补充的载体格局,培育50家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创意企业和集团,构建30个专业实效的公共服务平台。《计划》围绕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十大行业,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开展分类引导,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级。供朋友们参考!
 
来源: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3月 


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是推动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战略,进一步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设,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文化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把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围绕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以创新融合为发展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消费需求和品牌建设为抓手,以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保障,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发展原则
 
1、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体制机制、资本运作、商业模式等全面创新,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保障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2、融合发展。在制造业、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融入文化创意元素,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产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融合,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与城市主导产业和功能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城市功能协同提升。
 
3、聚焦突破。聚焦重点产业,扶持时尚创意、工业设计等对传统产业带动性强的产业,提升媒体艺术、建筑设计、咨询服务等优势产业能级,培育壮大网络信息服务、新媒体等新兴产业;聚焦重点品牌,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创能力,做大做强品牌和创新主体。
 
4、开放合作。抓住上海自贸试验区开放机遇,充分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平台功能,对接高标准国际贸易投资规则,进一步提高创意设计市场开放度,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服务贸易,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原创自主品牌“走出去”;积极形成国内跨区域的合作交流格局,促进产业和市场要素流动、集聚、辐射。
 
5、人本发展。坚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人的自身价值实现相结合,营造建设文化创意氛围浓厚、自然生态优美、生活便捷度高、自身价值易于实现的高品质创作、宜居环境,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各类文化创意人才的创造活力。
 
(三)发展目标
 
形成结构更优化、特色更鲜明、布局更合理、优势更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更加强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2018年末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6%,为“十三五”末占比超过13.0%奠定坚实基础,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稳固。建成十余个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百余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千余个文化创意楼宇和众创空间互为补充的载体格局,培育50家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创意企业和集团,构建30个专业实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创意、创业中心,有力推动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设,有力推动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为上海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提供强力支撑。
 
二、主要任务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中心任务,依托上海区位、人才优势和产业基础,聚焦本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媒体、艺术、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产业、网络信息、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咨询服务、广告与会展服务、休闲娱乐十大行业,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开展分类引导, 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质量,服务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一)文化艺术类产业原创力激发行动
 
重点发展电影产业和演艺业。聚焦电影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上海电影在制片、发行、放映、后期制作的产业能级。以构建国际化电影生产大基地、大市场为目标,使上海形成电影企业集聚、产业链完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产业重镇。加快推进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上海影视文化产业园、车墩影视拍摄基地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上影集团成为多片种繁荣、产业链强化、创作能力领先、市场竞争力领先、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现代影业集团。大力扶持民营电影企业诞生和成长,扩大电影生产规模。加强对国有文艺院团的绩效考核,努力创作反映现当代生活的剧目和曲目,切实推动上海各类剧种演出繁荣发展。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院团、民营演出公司与民间制作团队,鼓励民营演艺机构在体制、机制、融资方式、运营模式上进行探索创新。推进环人民广场剧场群、静安戏剧谷、徐汇滨江剧场群、长宁缤谷戏剧带、外滩源剧场群等建设,加快形成大型演艺集聚区。
 
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的引导能力,完成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广播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整体转型,优化采编流程,创新表达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形成澎湃、上海观察、界面、看看新闻网和阿基米德等新媒体品牌产品。打造上海出版品牌,建立精品迭出、立体多样的出版传播体系,构建全媒体出版创新体系,巩固数字出版全国领先地位,提高上海出版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发挥世纪出版集团在上海出版领域的行业引领地位,大力培育阅文集团等民营企业。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加强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建设,盘活版权交易,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发挥上海网络视听新媒体产业的既有优势,提升网络视听新媒体企业的创意创新、节目生产、制作和交易能力,推动喜马拉雅、蜻蜓等新兴网络媒体快速发展。以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争取2至3家全国性企业集团将核心业务落户上海,将上海打造成为中国网络视听内容产业的生产中心。
 
(二)创意设计类产业驱动力升级行动
 
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支持一批具有引领带动效应的设计与产业对接项目,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能力。加强工业设计战略趋势研究及行业标准研究、制定与推广;加强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工业设计相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大数据支持、数字化技术、网络协同设计、3D打印、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等技术在设计中的运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逐步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提升服务设计、流程设计能力。推进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全系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平台;加快发展快速成型、虚拟制造、逆向工程、检验检测等共享技术支撑平台和设计经纪、专利申请、展示展览、人才培养、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市级设计创新示范企业建设,总量达到60家;培育指南、木马、龙域等一批专业化、竞争力强的工业设计企业和品牌,提升行业整体设计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围绕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室内装饰、工程勘察等重点设计领域,大力发展规划咨询、概念设计等产业链价值高端环节业务,借势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及虹桥商务、临港工业等重点区域开发契机,加快大型国有建筑设计企业的改革创新,着力开拓国际国内高端建筑设计市场,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建筑设计行业领军企业和领军人才。提升环同济建筑设计集聚区发展能级,积极扶持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中小建筑设计企业健康成长,努力打造一批优秀的建筑设计行业领军企业和领军人才。注重绿色、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等细分设计市场的拓展,鼓励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业等产业的跨界融合,激发创意设计活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建筑设计企业、个人工作室、事务所和品牌,更好地服务全国城市化发展,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推进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IFI)亚洲总部落户上海,推进配套的设计中心和设计创意园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上海建筑设计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时尚体验类产业吸引力增强行动
 
借助自贸试验区不断开放、“互联网+”和“众创空间”等发展机遇,全面推进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建上海国际时尚之都合作协议落实,推进国家级时尚产业基地“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上海工艺美术设计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探索推进上海市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合作,促进上海时尚消费品产业新发展。加强传统经典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聚焦服装服饰、美容化妆品、工艺美术、珠宝首饰、家具家居、智能穿戴、时尚数码消费品等领域,以时尚设计为引领,通过开放引进和本土原创培育,以信息化和智能制造为支撑,发展多样化的时尚产品、个性化订制和品牌体验,引领低碳、绿色、健康、智能、时尚的生活方式。推进具有中国文化和上海创意特点的国际“时尚之都”建设,支持和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开展时尚地标、时尚人物、时尚品牌、时尚平台和时尚事件等要素资源的整合,推动时尚产业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面向市民提升生活品质的消费需求,以“海派时尚”特色吸引消费,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时尚体验消费中心;优化提升时装周、服装节、艺术节、电影节等一批大型时尚相关活动;提升艺术衍生品设计水平,逐步构建完整的文化创意衍生品产业链;加快培育行业中介组织,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紧紧抓住上海迪士尼乐园等重大项目建成契机,发挥品牌效应,以文化创意促进旅游休闲消费水平的创新提升。推进具有上海本土文化基因的旅游休闲消费业态发展,结合旅游体验,促进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街区的旅游体验功能,推进文化创意旅游小(村)镇的布局和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以传统中医文化为创意内容的健身养生产业,注重新产品、新模式、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形成带动体育产业、保健器材制造业、保健品生产业等的发展联动。
 
(四)网络信息类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
 
加大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基础软件的研发及产业化的力度;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创意创新中的融合应用,培养一批领先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加快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软件支撑,构建服务化、平台化的新型模式;支持形成基于安全可控基础软件、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向重点行业和领域拓展应用,打造生态产业链;支持基于物联网应用的产品质量监控及安全双向追溯系统的建设应用。进一步推动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安全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向高端发展,着力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
 
提升基于互联网的娱乐应用规模,重塑娱乐产业链,鼓励用户娱乐消费习惯的改变。创新平台服务,面向数字互动娱乐、网络视听、网络文学、网络出版、数字音乐等领域,推动建设海量内容加工处理平台、内容发布流通平台、实现高清播放的内容播控平台。丰富内容创作,促进发展UGC、PGC等内容创作模式,支持研发原创内容、移动内容、热点内容、高清内容等创新内容产品。建立涵盖产品创意、生产制作、内容传播、技术研发、基础电信服务等各环节的网络视听产业链,筹建上海视听新媒体行业协会。充分利用上海作为全国首个国产网络游戏属地管理试点的优势,使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网络游戏资源的集聚地,筹建上海游戏产业行业协会;建立客户端游戏、移动游戏、单机游戏等多层次市场模式;重点鼓励研发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支持原创民族网络游戏产品出口。创新金融支付手段与渠道,完善移动支付产业链,推广便民金融服务,提升信息安全与信用保障。建设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提供互联网教育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互联网教育内容提供商大力开展教育内容产品开发,支持内容创新。
 
(五)咨询广告类产业影响力扩大行动
 
以广告创意策划为核心,发展广告延伸服务,实现广告产业链上、中、下游高度聚集,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广告全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拓展培育基于移动媒体、数字视频、互联与移动互联为传播技术的新型广告媒介和新型广告发布平台。提升广告服务水平和价值,促进新型广告技术的应用。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依托行业协会推动多渠道多层次合作。促进校企合作联动,关注复合型广告人才的培养。提升会展设计在专业会议、展览会、博览会和展示厅馆、重要节日和大型赛事活动等方面的创意策划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结合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加强会展设计的信息化技术应用,逐步完善包括会展视频统计系统、会展手机支付系统、会展场馆定位讲解系统等信息化服务手段,全面提升会展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依托国家会展中心等重点会展设施,通过创意设计进一步提升展览展示水平,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会展之都。
 
加强智库建设和专业化咨询服务,认真落实《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精神,不断推进上海新型智库建设,搭建智库思想创造、智库优秀成果传播、高端智库人才聚合和智库研究与决策需求对接的平台,推动上海智库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根据企业规模、目标市场、专业领域、发展方式,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咨询机构发展,实现专业化分工。配合政府职能转变,重视政府及社会管理机构的咨询,进一步加强商务咨询、科技咨询、社会科学咨询的建设。充分利用上海信息优势,发展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将信息技术与咨询服务相融合,提供基于互联网的高水平咨询与服务。
 
三、重点举措
 
(一)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
 
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文化生产、传播、展现、消费等环节的技术攻关力度,加大市级重点文化工程的科技支撑强度,推进张江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集聚区的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家庭与超高清电视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建成国内首个4K超高清电视广播级试验播出网, 推动中国标准参与全球下一代广播电视标准竞争。加快三网融合步伐,支持杨浦全国NGB-W示范区和技术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把握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产业发展机遇,提升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学、传感器、网络通信、新型显示、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核心算法和技术水平,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与内容制作平台,推进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电视、游戏、设计、医疗等产业领域的有机融合,培育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虚拟现实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打造产业生态圈。大力发掘文创产业大数据应用价值,形成满足政府需要、符合产业需求的数据决策、监管、评估系统。鼓励企业用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建立健全“孵化+创投”的创新培育体系,营造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促进制造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的作用,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型制造、服务型制造”方向发展,促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围绕新能源汽车、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成套装备、工程机械、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医疗器械等领域,提升总体设计、系统集成、试验验证、应用转化能力,加强产品和关键性零部件的外观、材料、结构、功能和系统设计。推进上汽集团自主品牌汽车设计研发中心二期、上海电气F级重型燃气轮机设计研制等项目建设。促进消费品产业顺应市场需求和现代生活方式,融入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重点在工艺美术、智能家居、服装服饰、智能穿戴、包装印刷及养老用品和服务等领域,强化创意设计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营销策划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国际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装备品牌。加快各领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推进协同设计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企业内或上下游企业间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的综合集成。
 
(三)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
 
发挥文化金融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文化金融合作机制,拓展文化金融合作渠道,优化文化金融合作环境,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金融业全面对接。鼓励和培育文化创意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渠道上市。发挥市级文化创投风险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设立区县级文化创投风险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本市文化创意类企业的早期风险投资。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专门服务文化产业的专营机构、特色支行和文化金融专业服务团队,提高文化金融服务专业水平。发展文化小额贷款公司,拓宽中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模式。推动徐汇、虹口等区(县)率先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在试验区内推动体制机制和产品创新试点,集聚一批专业化文化金融服务机构。发挥上海市创意(设计)产业投融资基金联盟作用,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包括银行、担保机构、投资基金、众筹众包等多源的投融资体系。
 
(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贸易融合发展
 
依托上海自贸区建设,推进文化市场扩大开放,鼓励中华文化和原创文化创意类产品走出去,力争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各类文化创意类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参加海外重点展会、开拓海外市场和渠道,支持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主流市场,支持外向型文化创意类企业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境外收购文化企业、演出剧场和文化项目实体,在境外设立演艺经纪公司、艺术品经营机构、文化经营机构等。加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培育和认定一批在文化贸易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具有一定出口规模、出口潜力较大的对外文化贸易示范基地和交易平台。做好广播影视节目(作品)的制作和发行等文化服务出口使用增值税零退税的退(免)税工作;通过提升语言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和标准化来带动本地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五)推进文化创意与城市宜居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文化创意与旅游、体育、都市农业等融合发展,提升上海城市形象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依托全市各类文化创意资源,加强文化体验与旅游消费结合互动,发展文化时尚旅游、都市风情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等,提升传统旅游路线的文化创意内涵。加强旅游纪念品开发的文化创意内涵,发展收藏鉴赏、品茗阅读、花鸟养趣、饮食养生、运动健身等领域。挖掘上海城市体育文化元素,打造以赛事策划、体育出版、体育影视、体育传播、电子竞技和体育文化演出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集群。办好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F1中国大奖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赛事,培育、引进一批国际水平的体育项目和赛事品牌。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打造集农业观光、体验、科教及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农业旅游集聚区。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和推广,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追溯体系,促进产销对接和产业升级。
 
优化人居环境质量,突出地域特色,完善优化功能,提升文化品位。加强城市规划、景观风貌规划、建筑和室内装饰设计,提高园林绿化、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质量,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形象鲜明的特色文化城市。强化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村)、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加大历史文化风貌区保留保护力度,推进旧区成片保护改造试点。推进技术传承创新,发展绿色节能建筑,鼓励装饰设计创新,引领装饰产品和材料升级。
 
(六)推进文化创意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进开放型众创空间建设,推进文化创意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商务楼宇、高校院所等资源,着力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出台推进文化创意领域众创空间发展的相关政策,重点培育一批富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文化创意领域众创空间发展的平台和通道建设,引导各类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创业辅导、法律、财务、人力、投融资、知识产权、品牌建设、研发测试等专业服务;支持有条件、有经验的市场主体推出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大赛和奖项;推进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成果的产业化,营造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充满活力的众创环境。
 
围绕“产业联盟+产业基地+产业基金+产业人才基地”模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鼓励微创新、草根创新、共享式创新,促进创新创意企业快速成长;支持科研院校师生创业,鼓励社群型文化创意小微团队发展。创新产业推进和企业扶持方式,通过投资基金、引导基金、众筹众包等方式对文化创意企业予以支持;支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组织、服务、自律和协调功能。依托上海智慧城市建设,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运用虚拟现实、数据挖掘、模型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化水平。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围绕“物联网”深耕细作,聚焦高速网络、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共享平台、M2M和频谱经济等方向,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构建分工明确、有序竞争、协同发展的智慧型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生态。
 
(七)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多层次品牌体系建设
 
把握上海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契机,塑造“创意上海”城市大品牌,通过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品牌园区、品牌地标、品牌企业、品牌活动、品牌产品、品牌人物等的打造,充实“创意上海”品牌内涵,展示上海全球创意城市的国际形象。对接上海城市功能区域建设,塑造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张江、世博、迪士尼、临港、虹桥等区域品牌;依托“江南智造”、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国家级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设,发挥品牌辐射力和带动力。实施品牌价值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继承发扬海派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形象优质的文化创意企业和产品品牌。依托金融等各类要素服务,形成市场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价值发现、交易机制,促进上海“品牌之都”建设。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施品牌化、特色化和连锁化发展战略,促进园区发展提质增效。推动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园区;推动园区品牌输出,鼓励连锁化发展,形成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发挥其服务全国的功能;推动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原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集群化发展,形成与创意城市相适应的创意集群;推动街区、社区和园区融合发展,倡导园区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重视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发展相关的网络平台建设和虚拟空间打造,推进品牌园区“飞地式”空间、专业化虚拟空间、要素集聚的网络空间等三类平台型虚拟空间建设,促进园区物理载体与网络平台良性互动,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
 
(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市级服务平台类项目建设,鼓励平台专业化发展,发挥平台的资源整合和服务能级,吸引更多细分领域文创企业利用平台,降低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成本,促进文创企业发展。聚焦影视业、艺术品市场、时尚产业、品牌建设、工艺美术品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文化创意细分领域,建成10-15个集创意创新、商贸、教育、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整合服务平台,推进上海影视金融交易中心、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上海工美艺术品交易中心等平台建设。提升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打破部门分割,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主动协同创新,部署研发、生产、技术、咨询、交易、展示、评估、流通、服务等各类要素平台建设,在上海经济体系大循环中发挥产业发展的引领功能。发挥文化产权交易所、国家文化贸易基地、国家版权服务基地、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国家级平台的专业化功能,着力提升平台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和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
 
(九)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国内外合作交流
 
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实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跨区域大循环。发挥上海创意设计、咨询服务、广告会展等优势产业的溢出功能,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发挥上海工业设计优势,重点推进“设计立县”服务项目;发挥上海智库优势,进一步加强商务咨询、科技咨询、社会科学咨询服务功能;发挥上海信息化优势,提供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开展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提高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音乐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办节水平,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作品参展。办好上海双创活动周、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国际跨媒体技术装备暨NAB SHOW全球展、上海书展、上海艺术博览会、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上海国际时装周、上海国际室内设计节等重大文创展览展示活动,展示各领域前沿发展成果,促进产业互动交流与合作对接,激发产业活力。进一步推进上海设计走出去计划,加强与伦敦设计节、法兰克福消费品展、爱丁堡艺术节、纽约时装周、纽约设计节等联动,开展“上海-纽约”创意设计对话活动,深化“上海〃佛罗伦萨——中意设计交流中心”佛罗伦萨基地和上海基地建设。
 
(十)推进“十、百、千”产业载体建设工程
 
顺应城市规划空间调整战略,坚持市区联手、区域联动,着力文创产业载体的众创功能建设和公共服务、品牌内涵提升,实施“十、百、千”产业载体建设工程,即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十余个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上海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8号桥等百余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上海国际时尚创意楼宇、方糖小镇等千余个文化创意楼宇和众创空间,构建基地、园区、楼宇、众创空间等互为补充的产业载体布局,提升文创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形成“一轴、一带、两河、多圈”产城融合发展新态势。
 
拓展“一轴”功能,西起朱家角、虹桥商务区,东经浦东金桥、张江,延伸至国际旅游度假区,进一步完善横贯上海东西向轴线上的城市文化设施、创意产业园区布局,重点打造大虹桥会展产业园区、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江宁路文化街区、环人民广场剧院集聚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上海迪士尼国际度假区等产业集群。形成“一带”新经济圈,抓住“中环”和“外环”附近工业用地“退二进三”和“外环沿线区域生态经济圈”建设契机,把握老厂房、老大楼、老仓库等遗留建筑相对集中特点,推进金领之都、创智天地、长江软件园、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越界创意园等园区建设,呈现产城融合新亮点。丰富“两河”内涵,在沿黄浦江和沿苏州河文化创意集聚带基础上,推进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西岸传媒港、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杨浦滨江文创产业带、普陀长风文化生态园等园区建设,深化时尚休闲、文化展示、创意设计、娱乐观光等功能。深化“多圈”层级,结合城市商业副中心和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区域建设,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多圈”集聚,发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复旦软件园、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园等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推进机制
 
进一步发挥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领导统筹作用,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职能,加强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计划的实施、政策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推进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文化创意产业财政扶持力度。
 
进一步优化市区两级统筹兼顾、职责明晰的工作机制,发挥各区县主战场作用。引导各区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计划、财政扶持政策、园区管理办法等,深化载体和重大项目建设,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创活动,积极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社会团体、文创园区在整合行业资源、协调行业利益、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共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策落实和创新力度
 
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意见。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特征,加强政策调研,制定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落实文化创意领域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项目用地、对外贸易、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政策的解读和宣传推广,加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统筹协调。
 
加大市、区两级文创产业扶持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发挥文创资金杠杆撬动作用,聚焦文化创意产业重大、关键和基础性项目,注重支持产业创新模式的发掘,鼓励跨界融合发展,扶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注重对民营和小微企业倾斜扶持,支持创新创业,推动民营经济释放活力。
 
(三)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服务导向,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文化创意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扶持相关行业协会、文创园区、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建立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加大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积极用好各类引才引智政策,造就一批领军人才。
 
推进世界手工艺教育联盟落户上海,推进文创产业领域大师工作室建设,开展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青年高端创意人才、优秀女设计师、上海文化企业十强十佳、上海文化创业年度人物等评定推选工作,在各类大赛、评比、展示中发掘人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国有企业、院所转制企业、职业院校、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办企业的股权激励政策,鼓励文创企业高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职称评定。
 
(四)优化产业发展市场环境
 
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加强政府服务创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开展国有龙头文化创意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加强对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动态与成果、人才、企业等方面的积极宣传,提高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将专利、版权等侵权行为信息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版权保护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作用。

 

 "创意界"官方网络媒体(www.ccoif.com)


创意界 世界华人创意先锋 · 中国创意产业最权威官方门户网站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广告业务 | 友好同盟 | 法律申明 | 返回首业 | 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创意界 Chinese Creation Of Idea Field   沪ICP备09077331号